隨著科技進步和人均收入的普遍提高,以人為本的城市綜合功能開發與提升,成了世界前沿城市發展的普遍共識,人類城市發展進入新階段。在新的發展階段,對城市發展至關重要的多樣人力資本協同、創新關系網絡、社會信任等新的生產要素深深嵌入到不同的城市場景當中,并會產生復雜的耦合關聯;單純依靠土地、勞動力、資金等傳統生產要素驅動發展的城市建設,很難實現更高質量、更公正、更安全和更可持續的發展。
近年來,許多城市都非常重視從場景營造與生活相結合的角度推動城市發展。2012年紐約從場景營造角度開始對高線公園等場所功能更新從而推動舊城保護與利用;2014年倫敦針對“地方性格和情境”制定了城市專項規劃并獲得經濟上和美學上的雙重功效;2018年上海開始發布人工智能應用場景計劃;2019年北京發布十大應用場景;2019年浙江提出九大未來社區場景;2020年廣州公布首批十六個優質應用場景等。這些做法在世界范圍內推動了“場景營城”實踐的發展。
那么什么是城市場景,如何營造城市場景?
隨著技術進步與收入水平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們不再滿足于簡單的物質需求,開始思考如何獲得個體的全面發展,他們開始從工作場所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更加關心生活的環境質量,開始主動選擇城市,由此城市發展邏輯從“產-人-城”開始向“城-人-產”轉變。毫無疑問,越具有吸引力的城市越具備未來的競爭力。
那是什么形成了城市的吸引力?丹尼爾·西爾將其定義為“場景”的力量。場景是一個由硬件設施和軟件系統構建的一個系統,主要有社區、建筑、人群、文化活動和公共空間五大構成要素,其中,硬件包括建筑與空間,軟件主要是指的這些設施與活動背后的所體現的審美趣味、價值觀、生活方式和體驗等文化性要素。而特里·克拉克和丹尼爾·西爾在其《場景》一書中提出:使城市從舊有“增長機器模型”中解放出來,將文化與價值觀視為城市增長新的動力來源。也就是說通過場景營造,才不斷激發城市發展的內生動力,進一步筑牢城市未來發展根基。
城市發展的宏大敘事下,“場景營造”的核心目標正是以“人”為核心推動城市發展方式的轉變,人將成為新產業、新經濟的創新主體——另外一個城市主體的企業,同樣從中找到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機遇,和這座城市共同成長。
有效推進“場景營造”的核心是“人”,要著眼“人”推動城市發展方式轉變,將“場景”作為“聚人”的重要方法和路徑,持續推動營城邏輯由產業營城的“產—城—人”轉變為場景營城的“人—城—產”,筑景成勢、營城聚人,不斷激發城市發展的內生動力,進一步筑牢城市未來發展根基。
因此,如何打造場景力,如何通過場景力轉化為城市的價值增量,成為越來越多城市需要考量的重點。
隨著Z世代逐步成為消費主力軍、消費升級意識的覺醒以及移動互聯網的大規模入侵,人們越來越愿意為特定場景的解決方案付費。就拿城市街區來說,“場景力”構建的重點不僅是氛圍的營造,更重要的是從主題設置到業態配比的運營,再到文化內核。而這些多項因素疊加之后,帶給消費者的便是持續的、長久的吸引力。
一個真正有趣的主題街區應該是怎樣的?至少它值得在朋友圈的PO照中,能夠被人一眼記住,甚至詢問地址。
早期大悅城的“五號工場”與“騎鵝公社”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后來又有超級文和友:一座城市的市井博物館,出現在長沙,廣州,甚至今年十一期間排號高達五位數。
這也側面反應了一個事實,對大多數人來說,稀缺的不是美食,是“獨特”場景。特別是在國內城市愈發“千篇一律”的情況下,為了尋找體驗,甚至是一張小紅書照片,真的可以讓大家翻越千里到此一游。
場景營造就是與在地文化有機融合,構建可感知、可參與的消費體驗新空間,才能營造更具幸福感的城市。
淮海街的改造成功是新時代城市更新工程的進步。這里并沒有在一味的去模仿誰,而是將最終場景思考的很明確,就是要打造一條日式風情街道。
從街道、建筑、臨街商業、景觀休閑和文化等整合成一體,結合淮海街的蘇州在地性和日本社群文化特點,打造了一個結合中外文化特點的特色街道,讓市民和游客不出國門就能體驗到不一樣的地域風情。
淮海街項目在原有“日料街”風貌的基礎上,打造了一條真正的日式風情街道:在匹配運營的基礎上,為每一家店再次設計了門頭,并通過色彩與材質的表達,打造門頭與立面之間的對比配合,讓每一家店既“獨立”,又成為街道主題的一部分。
并且,引入了一個完整且充滿細節日式街道要素:燈箱,燈籠必不可少,然而地上的路燈,導視、廣告牌、立面材質等等,都在圍繞著這個場景風格而衍生,除卻改不了的公共交通導視,幾乎沒有漏項。
路燈,燈箱和懸掛的氛圍燈,洗墻燈相互點綴,在夜晚隨手一拍,都是滿滿的煙火感。在家門口就能充分體驗日式街道的魅力,和“假出國”一般的城市微度假屬性不謀而合。
對于年輕消費活力的帶動也更加直接,淮海街完全“日系化”的場景審美表達,本身便與Z世代所熱愛的二次元文化,Cosplay,和JK等文化高度契合,這也就是為什么能夠迅速占據年輕客群喜好的關鍵之一。
最終,不僅為這些本就品質不錯,有數年口碑的日料店帶來了更多年輕人,還帶來了精心穿搭的“小姐姐”再次打卡。讓場景不僅僅是“布景”,更有了與場景高度匹配的“人”的存在,場景的魅力得以完整表達,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慕名而來,讓淮海街的活力永不落幕。
從目前來看,被年輕客群們各種拍照打卡,本地外地人流如梭的“淮海街”無疑是成功的。因為它順勢而為,且營造了一個與此地消費文化契合,并進行創新的“場景力”。
歷經二十余年的淮海街,是蘇州的新區,也是蘇州日企聚集的區域中,生長出具有日式特色的生活方式,聚集起一百多家日料餐廳,成為遠近聞名的日料街。
而操盤方更是將結合街道尺度特征,基于自己的核心理念,將“道路”升級為“街區”,從形式到內在,從開局到持續運營均能保持有水準的“場景力”,來構建自身獨一無二的消費認知,打造為日式街道風格的商業街區,而且并沒有一味的堆砌日系元素,“為日系而日系”,而是在統一的審美語言的系統下進行創作,確保街區整體的和諧統一。
淮海街在店面氛圍的基礎上,增加入口牌坊、廣場、和日式景觀燈光與定制的門頭,既與原有業態調性融合,也與年輕的消費文化相互映證,構建了主題樂園一般豐富的城市微度假“場景力”,帶來與正常商業街道截然不同的打卡休閑特征。
強烈的“場景力”,帶來傳播、打卡和話題,進而逐漸成為一座城市的新度假名片。不管是“空降”場景,“穿梭”場景,或延續這里已有的場景也好,場景的主題選擇并不難,能與“軟件”:業態和人群消費特點相契合即可。但真正的難點在于,確定了場景方向,到底能不能做到完整且極致?這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03 全自持與強運營
在國內,凡是能維持高水準場景體驗的商業項目,幾乎無一不是“全自持”和“強運營”:產權歸屬相對統一,能被運營方所有效管理;強控日常運營,不僅僅是品牌的選擇管理,甚至要涉及到門頭、招牌、櫥窗等等細節,來為整個場景的品質服務。
淮海街的產權集中且明晰。其近9成以上物業屬于蘇高新文旅集團,萬物梁行(即蘇州萬科&戴德梁行)相當于進行了一次輕資產管理輸出。幾方的協作配合,讓項目得以完整呈現,構建了爆紅的日式街道場景。
“造場景”是一次開發打造階段的目標,自然會投入資源呈現。真正困難的是“控場景”,是場景未來的持續性運營管控,在動態的運營變化中不斷的協調場景,更新場景,讓場景本身與運營契合,成為“自然生長出的樣貌“,而非僅僅是刻意的裝點外表。 |